语言,是看不见的桥,也是通向外面世界的路。清晨的薄雾尚未从山岭间完全散去,一阵阵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已经响起。8月19日起,来自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行知传语 言润乡村”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龙场镇虎庄村,开展了系列别开生面的推普支教活动。
“双语教学”破冰局
“‘洋芋’用普通话该怎么说?”志愿者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清脆而整齐的回答:“土豆!”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紧张感,让知识传递更加顺畅,也让普通话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进行,团队特别设计了“方言普语词汇对对碰”的小游戏。课堂上,老师精选出一批当地方言中的常用词汇作为内容,引导孩子们用普通话准确说出并解释它们的意思,比如“归一”就是“完成”、“结束”,“啷个办”意思是“怎么办”。在一片欢声笑语的互动中,这些方言词对应的普通话表达渐渐被孩子们熟记,那一双双眼睛里,最初的胆怯和羞涩也悄然转为明亮与自信。
拼音教学润童心
展开剩余60%“请同学们举起左右手食指,放在鼻翼两旁,感受前后鼻音发音时不同程度的鼻腔震动。”在拼音教学环节,志愿者老师结合口型变化和肢体动作,带领孩子们反复练习前后鼻音,让侗寨孩子们清晰地感受到了拼音发音上的“语言密码”。并将“山(shān)”和“三(sān)”、“春(chūn)”和“村(cūn)”等易混字编成趣味绕口令,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进行辨析。
为实现从“学说话”到“懂文化”再到“塑认同”的升华,老师还准备了注音版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在一字字的正音、一句句真挚地朗读中,借助经典文学的情感力量与语言艺术,提升了普通话学习的温度与深度,告诉孩子们普通话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我们的语言”。
国漫声韵趣课堂
志愿者老师将影视配音引入普通话课堂,让孩子们在趣味体验中感受语言魅力。老师选取了《哪吒》和《大圣归来》中语言清晰、情感充沛的经典片段,先作示范朗读,再逐句教授发音技巧。“要注意‘命’字的后鼻音,‘天’字的吐字归音,”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如何通过控制呼吸来表达情绪。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当小哪吒、小和尚,对着屏幕上的画面尝试配音,在模仿中不知不觉地纠正了平翘舌音和声调问题。
推普支教之路还在继续,每一堂课既是语言能力的提升,更是对文化自信的生动塑造。每一次创新的尝试,都在为孩子们通向更广阔世界铺设坚实的语言基石,为孩子们打开通向更广阔世界的那扇窗。
发布于:河北省正规股票配资官网,股市如何加杠杆,山西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