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楼
这个夏天,南昌大楼的名字突然频频出现在朋友圈和短视频里。作为上海近代高档公寓的代表,这栋建于1933年的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建筑,由永安地产公司投资建造,俄国建筑师列文主持设计,原名阿斯特屈来特公寓,因居住过多位沪上知名人士,对于路人来说总有高深莫测感。这栋楼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也曾是卢湾区中心医院门诊部,是不少周边居民的旧时回忆。但引发流量热议的原因并不在其典故旧闻,而是源于一场二楼的展览。市民可以预约进入观展,看完还能借机走上大楼天台,看一看市中心难得的一片纵横交错的弄堂风景。当然,进入者会被特意提醒“不要干扰居民”,提醒人们这并不是一座常规对外的博物馆,显示出各方在公共与私人、历史与当下、艺术与日常间寻求平衡的努力。
展开剩余84%《她载我来的》展览在南昌大楼举办
事实上,南昌大楼并不是个例。近年来,上海有越来越多的百年建筑因为展览,或某个文化项目而打开大门,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譬如近期在上海邮政博物馆举办了《世纪见证者:当徕卡遇见中国》主题展览。这座建于1924年的欧洲折衷主义风格建筑,曾是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坐拥20世纪的“远东第一大厅”。其与第一台量产型徕卡相机Leica I同年诞生,百年间见证了中国邮政的变迁史。在此地举办徕卡摄影展,除了展示摄影器材的技术进阶,更通过光影艺术与历史建筑相得益彰,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世纪见证者:当徕卡遇见中国》主题展览在上海邮政博物馆举办
《世纪见证者:当徕卡遇见中国》主题展览现场
同样,位于外滩的华尔道夫酒店,作为外滩建筑群中的标志性建筑,其历史可追溯至1911年的上海总会大楼,是1910年建成的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高门槛的形象根深蒂固。但最近也因为艺术展而向公众免预约开放其一楼和二楼空间,普通市民可以自由进入,近距离欣赏其号称老钱风天花板的华丽穹顶,和充满年代感的三角电梯。
在华尔道夫酒店举办的艺术展
证券博物馆则提供了另一种范例。这座前身为浦江饭店(原礼查饭店)的建筑,是中国第一家西商饭店,始创于1846年,接待过爱因斯坦、卓别林等中外名人。在此地诞生了中国第一盏电灯、接通了中国第一部电话,如今,游客不仅可免票免预约参观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还能坐进“上海最美阅览室”中感受历史氛围。在这里,建筑本身成为最大的展品,而展览内容则赋予了建筑新的意义。
中国证券博物馆(原礼查饭店)
“上海早晨”阅览室有“上海最美阅览室”之称
曾几何时,这些百年建筑只是市民仰望的对象,属于“别人”的世界,仿佛不可僭越的阶层,普通人鲜有机会进入。如今,展览的引入让这些空间发生了“转译”,老建筑不再是遥远的风景。
转变始于功能的重塑——当东亚银行大厦化身“沪港银行历史展览馆”,黑白格地砖和大旋转楼梯被赋予“网红打卡地”的新使命,建筑就完成了从权力象征到美学载体的蜕变。
东亚银行大厦
东亚银行大厦的黑白格地砖
还有那些梧桐区的老洋房——比方建于1932年,由知名法国建筑师赉安设计的西班牙样式和典型装饰艺术风格的高安路78弄,正在举办《时间的单位》展览,以时间为关键词,从代际、文化、材料和感知等不同层面记录当代生活中微妙而深刻的时间痕迹。同样是装饰艺术风格,建于1933年的长乐路386弄联排巷子里的《片场On Set》展览,则汇集了十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共同构筑幕后的片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淮海中路796号历峰双子别墅,始建于1921年,由当时的沪上买办姜炳生出资建造,至十月都有《瑰宝启幕:法兰西喜剧院舞台珠宝臻藏》展览,亦可免费参观……
《时间的单位》展览海报
《瑰宝启幕:法兰西喜剧院舞台珠宝臻藏》展览海报
这些百年建筑向公众开放,不仅仅意味着物理空间的开放,更意味着文化空间的共享和城市记忆的传承,使建筑转变为可触摸、可阅读的城市文本。老建筑里的展览之所以吸引人,不只是因为展览内容的文化品质,或者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更因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体验——当人们能亲身走进这些建筑时,历史的宏大叙事便被具象化为一个个细节。民众意识到原来自己也能与这段历史发生关系,这种体验本身,就是文化价值的一部分。作品之外,建筑和周边的生活场景都成了展览的一部分,构建了一种历史与当下的连续性。
当然,这一现象仍有再探讨的余地。譬如如何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访问之间找寻合理秩序,以及空间保护与使用的矛盾,避免短期热闹可能造成长期损害的问题。再者,展览内容与空间气质之间,也需要契合度,如若仅是把展览“塞进”老建筑,可能反而显得突兀。如何让展览与建筑互相成就,而不是互相消解,需要策展人更多的智慧。
尽管有矛盾与挑战,“老建筑里的新展览”打破了文化消费的固有边界,文化体验由此变得更多样化、亲近化,也推动了城市记忆的再发现。不少建筑因为展览被重新看见,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也有助于推动保护行动。
老建筑的开放不是简单的空间让渡,而是一场关于城市文明的社会实验。百年老建筑,如同沉睡的宝藏,正在通过展览和公共项目被唤醒。未来,如果这种模式能够持续并优化,或许会形成一种新的城市文化生态。
老建筑里的新展览不时提醒人们:真正的城市文化,不在于新建多少高楼,而在于如何善用那些被时光磨砺过的空间,让它们在今天继续讲述故事,而在这个流动的进行时,每个走进去的人,也都是续写故事的作者。
发布于:上海市正规股票配资官网,股市如何加杠杆,山西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